教师空间
Teacher Style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地址:大连市西岗区工二街1号
电话:0411-84404245
邮编:116021
http://cx.dlxxgz.com
E-mail:dlcxsjcom@163.com
2015-03-20
我农业模块的建立与完善
白 玉
忽如一夜春风来 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用这诗句形容创新实践学校的现在,并不为过。
2014年,现代农业技术模块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稳定的专业实验室。实验室里春意盎然,无土栽培水循环设备上养植的有机蔬菜郁郁葱葱,盆栽的基质蔬菜生机勃勃,除了北方常见的生菜、茼蒿等,还有一些南方的功能性的蔬菜,如紫背天葵、白背三七等。吴伯萧说,“种花好,种菜更好。花种得好,姹紫嫣红,满园芬芳,可以欣赏;菜种得好,嫩绿的茎叶,肥硕的块根,多浆的果实,却可以食用”。比起吴伯萧老前辈更幸福的是,我们种的是有机蔬菜,是最安全最健康的蔬菜,用最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中出蔬菜。我们和学生在养护有机蔬菜的过程中,体会到劳作的辛苦,感受收获的快乐。而满眼的绿色,充满希望的幼芽破土而出的状态,更象征着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,从无到有,从拼凑到基本成熟,教师从茫然到胸有成竹,每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见证着我们成长着,我们的课程进步着。以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阶段为例,我把我们的成长进步历程归纳三步走:
第一步:从无到有的建立阶段。2012年9月,现代农业模块正式成立。闵跃老师的隆重加盟,使模块启动成为可能。第一轮开课,因我们准备不充分未能开课。10月份,我们迎来了第一轮学生,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与搭档共同探讨,多次去市场调研后,勉强设置了3天的课程。战战兢兢地完成了第一周的教学任务。与学生接触之后,心情也不那么紧张了,课程在不断调整中基本成熟。回过头来评价那时的课程,客观地说是虽贴近生活,却缺少科技含量。当时的实验室在一楼,采光差,冬天温度低,学生种的小苗面黄肌瘦,最后无疾而终。
第二步:培训学习增设课程阶段。2013年2月,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,领导决定让我们外出培训,闵跃老师通过个人的关系联系到大连市农业科技研究所,恰好那里有无土栽培的项目。我们去那里考察学习后,深入学习了无土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知识,设置了水培植物的课程,并刨根问底地追到了食用菌培养的项目。我们都觉得这个项目很适合学生的实验室操作,且耗材成本不高,与领导申请通过后对此项目进行了实践学习。领导讨论后觉得课程可以开设,于是开学后总务积极为我们购置了耗材与设备,食用菌培养课程顺利地成为新增课程。与此同时我们在考察市场时,发现水仙雕刻与无土栽培联系密切,与福建的商家虚心学习并搜索了相关的视频后,又新增了水仙雕刻的课程。两门新课的开设立刻使农业课程变得丰富了。新课的设置也深受学生的欢迎。后来发现,我们慧眼挖掘的水仙居然在一年后的2014年,华丽丽的登上了高大上的春晚现场,农业人的预见性也可见一斑。这一学期的课程因不断地调整与新增,已经初成体系,基本成型。我们的实验室也从墙体长毛的一楼,搬到了有夕照的四楼。而且,领导还批给我们一块实验田,学生可以亲自耕种与收获,我们成为了真正有点田的农夫。
第三步:实验室文化建设和课程完善阶段。2013年9月培训,我们瞄上了农科院的组培项目,通过熟悉的专家引荐,我们见到了他们的负责人吴春华博士。讲明了我们的来意后,吴博士表示愿意培训我们两位教师,肖校长亲自到农科院探讨了本项目的操作可能,并把她请到学校为我们的实验室做了设计。开课之前我们在农科院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操作。组培课的操作过程问题不大,需要的空间和实验室不好解决。领导讨论后,决定把高端理化生的实验室借给我们使用,连同超净工作台、光照培养箱、小冰箱一起作为我们农业模块的设备。组培课程的增设,使课程又上了一个层次。我们的课程由原来的单调变得丰富科技。
2013年末,因学校理化生模块的启动,学校收回借给我们的实验室,跟两位老师讨论后,决定根据课程需要改造415教室,实验室操作需要水、安全的电源。短短一周之内,新增了新的实验台,引入了电源、水龙头,并把413室的电脑搬走,改造成一个标准的操作实验室。2014年2月,校领导通过了农业模块校园文化的建议,引进了无土栽培的设备及植物,使原本毫无特色的实验室充满生机与活力,冬令营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。
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。两年的时间,我们不断学习、不断改进、不断创新,农业模块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。虽然到现在为止,我们依然面临着季节变化给课程带来的困扰,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,但相信有我们勇于创新的领导,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同事,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,我们的课程会逐渐稳定,我们学校的创新实践之路会越走越宽。
版权所有 © 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 辽ICP备12007392号-1
学校电话:0411-84404245 E-mail:dlcxsjcom@163.com
扫描二维码登陆手机网站
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平台
我农业模块的建立与完善
白 玉
忽如一夜春风来 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用这诗句形容创新实践学校的现在,并不为过。
2014年,现代农业技术模块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稳定的专业实验室。实验室里春意盎然,无土栽培水循环设备上养植的有机蔬菜郁郁葱葱,盆栽的基质蔬菜生机勃勃,除了北方常见的生菜、茼蒿等,还有一些南方的功能性的蔬菜,如紫背天葵、白背三七等。吴伯萧说,“种花好,种菜更好。花种得好,姹紫嫣红,满园芬芳,可以欣赏;菜种得好,嫩绿的茎叶,肥硕的块根,多浆的果实,却可以食用”。比起吴伯萧老前辈更幸福的是,我们种的是有机蔬菜,是最安全最健康的蔬菜,用最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中出蔬菜。我们和学生在养护有机蔬菜的过程中,体会到劳作的辛苦,感受收获的快乐。而满眼的绿色,充满希望的幼芽破土而出的状态,更象征着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站在一个新的起点,从无到有,从拼凑到基本成熟,教师从茫然到胸有成竹,每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见证着我们成长着,我们的课程进步着。以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阶段为例,我把我们的成长进步历程归纳三步走:
第一步:从无到有的建立阶段。2012年9月,现代农业模块正式成立。闵跃老师的隆重加盟,使模块启动成为可能。第一轮开课,因我们准备不充分未能开课。10月份,我们迎来了第一轮学生,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与搭档共同探讨,多次去市场调研后,勉强设置了3天的课程。战战兢兢地完成了第一周的教学任务。与学生接触之后,心情也不那么紧张了,课程在不断调整中基本成熟。回过头来评价那时的课程,客观地说是虽贴近生活,却缺少科技含量。当时的实验室在一楼,采光差,冬天温度低,学生种的小苗面黄肌瘦,最后无疾而终。
第二步:培训学习增设课程阶段。2013年2月,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,领导决定让我们外出培训,闵跃老师通过个人的关系联系到大连市农业科技研究所,恰好那里有无土栽培的项目。我们去那里考察学习后,深入学习了无土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知识,设置了水培植物的课程,并刨根问底地追到了食用菌培养的项目。我们都觉得这个项目很适合学生的实验室操作,且耗材成本不高,与领导申请通过后对此项目进行了实践学习。领导讨论后觉得课程可以开设,于是开学后总务积极为我们购置了耗材与设备,食用菌培养课程顺利地成为新增课程。与此同时我们在考察市场时,发现水仙雕刻与无土栽培联系密切,与福建的商家虚心学习并搜索了相关的视频后,又新增了水仙雕刻的课程。两门新课的开设立刻使农业课程变得丰富了。新课的设置也深受学生的欢迎。后来发现,我们慧眼挖掘的水仙居然在一年后的2014年,华丽丽的登上了高大上的春晚现场,农业人的预见性也可见一斑。这一学期的课程因不断地调整与新增,已经初成体系,基本成型。我们的实验室也从墙体长毛的一楼,搬到了有夕照的四楼。而且,领导还批给我们一块实验田,学生可以亲自耕种与收获,我们成为了真正有点田的农夫。
第三步:实验室文化建设和课程完善阶段。2013年9月培训,我们瞄上了农科院的组培项目,通过熟悉的专家引荐,我们见到了他们的负责人吴春华博士。讲明了我们的来意后,吴博士表示愿意培训我们两位教师,肖校长亲自到农科院探讨了本项目的操作可能,并把她请到学校为我们的实验室做了设计。开课之前我们在农科院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操作。组培课的操作过程问题不大,需要的空间和实验室不好解决。领导讨论后,决定把高端理化生的实验室借给我们使用,连同超净工作台、光照培养箱、小冰箱一起作为我们农业模块的设备。组培课程的增设,使课程又上了一个层次。我们的课程由原来的单调变得丰富科技。
2013年末,因学校理化生模块的启动,学校收回借给我们的实验室,跟两位老师讨论后,决定根据课程需要改造415教室,实验室操作需要水、安全的电源。短短一周之内,新增了新的实验台,引入了电源、水龙头,并把413室的电脑搬走,改造成一个标准的操作实验室。2014年2月,校领导通过了农业模块校园文化的建议,引进了无土栽培的设备及植物,使原本毫无特色的实验室充满生机与活力,冬令营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。
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。两年的时间,我们不断学习、不断改进、不断创新,农业模块也在不断成熟和完善。虽然到现在为止,我们依然面临着季节变化给课程带来的困扰,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,但相信有我们勇于创新的领导,有敢于克服困难的同事,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,我们的课程会逐渐稳定,我们学校的创新实践之路会越走越宽。